n129706

1937年10月,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,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、吃卤

1937年10月,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,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、吃卤肉,面对带头长官的质疑,这群穿着草鞋,脚指头渗血的士兵说了句话,让站在街头为他们送茶的百姓泣不成声。

1937年10月15日,第20军团杨森部接到紧急调令,从四川赶赴淞沪战场支援,这支川军总兵力约3万人,下辖第133师和第134师。

部队在南京短暂停留补给时,军需处给每名士兵发放了5个银元的津贴,这是川军出川以来第一次发放现金,许多士兵立即到街上购买急需物品。

当时川军的装备确实简陋,据军史记载,全军仅有老式步枪2.1万支,机枪180挺,迫击炮12门,大部分士兵穿草鞋行军,脚部磨损严重。

士兵们用津贴购买的物品很实用:胶鞋、毛巾、肥皂、药品等,其中胶鞋最受欢迎,因为即将面临的是城市战和阵地战,胶鞋比草鞋更适合在废墟中作战。

10月19日,川军抵达上海大场镇外围阵地,此时日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已经控制了大场镇主要街道,中国军队的防线岌岌可危。

第133师399团团长林相侯率先投入战斗,该团编制2800人,配备轻机枪36挺,掷弹筒18个,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火力对比极为悬殊。

战斗从10月20日凌晨开始,日军使用坦克和装甲车支援步兵进攻,川军只能依靠血肉之躯抵抗。林相侯在指挥反冲锋时阵亡,年仅32岁。

399团在大场战斗中坚持了48小时,伤亡超过2000人,随后第134师804团接替防务,继续与日军激战。

804团团长向文彬采用分散防守的战术,将部队分成若干小组据点防守,每个据点配备10—15人,形成交叉火力网。

这种战术在巷战中效果显著,日军虽然火力强大,但在复杂地形中难以发挥装备优势。川军利用熟悉的地道战和夜战技巧,多次重创日军。

川军在大场战斗中的表现超出了各方预期,原定坚守24小时的阵地,他们守了整整7天。这为上海主战场争取了宝贵的调整时间。

战斗结束后统计,第20军团减员2.1万人,减员率达70%,其中阵亡军官126名,包括团长2名、营长8名、连长31名。

川军的牺牲为淞沪会战大局产生了重要影响,他们在大场的坚守,迫使日军不得不调集更多兵力,延缓了对上海市区的进攻节奏。

这次战斗也暴露了川军装备落后的问题,战后补充的新兵器中,增加了德式步枪500支、轻机枪24挺,但整体装备水平仍然有限。

川军出川时的平均年龄为22岁,其中80%来自农村,他们大多数人第一次离开四川,第一次见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。

出川前的动员大会上,杨森告诉部下这次出征可能有去无回,但报名参军的人数仍然超出预期,许多人是主动要求参战。

川军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各界认可,蒋介石在战后通电表彰第20军团,称其为“模范军团”。国际媒体也报道了川军的战斗事迹。

美国记者史迪威在战地报告中写道,这些穿草鞋的士兵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战斗意志,他们用落后的装备阻击了现代化的日军。

川军在淞沪战场的经历,成为抗战初期军民同心的典型例子,他们用生命证明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决心。

淞沪会战总共持续了3个月,中国军队伤亡30余万人,川军虽然只参战了一周,但承担了最艰难的阻击任务。

战后幸存的川军官兵大多被编入其他部队,继续参加抗战,他们的足迹遍及华北、华中、西南各个战场。

抗战胜利后,民国政府为阵亡的川军官兵在上海建立了纪念碑,碑文记录了他们在大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。

这座纪念碑在文革期间被毁,1985年重新修建,新碑文简洁地记录了川军的战斗经过和伤亡数字。

如今大场镇已经成为上海的繁华市区,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激烈的战场,但那些曾经穿着新买胶鞋冲锋的年轻人,值得被永远铭记。

从购买胶鞋这个细节可以看出,这些士兵对即将面临的战斗有清醒的认识,但仍然选择勇敢面对,这种精神品质值得后人学习。

评论列表

相见不如不见
相见不如不见 2
2025-07-27 00:39
还有宋末,明末!川人从未负国。

殁殁 回复 07-27 03:30
中华民族之根,他们永远呆在中国,世世代代,不像那些奸商卖国贼汉奸,四处移民